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新學期到來,東海大學博雅書院也迎來了第十五屆的書院生。本次的始業式於2022年11月20日舉辦,由大二到大四的書院生學長姐和辦公室齊心籌辦,歡迎大一新生正式加入博雅書院這個大家庭。

上午首先展開的是學習歷程展,展示書院的特色課程《世界公民議題討論課》;體驗式課程《書法欣賞》及《藝術欣賞》;服務學習團隊《小小博雅》、《白日夢》、《澎湖團隊》;APL團隊《鳥侍》、《東大溪憶起來》、《金花茶》及自主學習團隊《雅治》、《雅侍》,而各團隊早在前兩天就開始布置攤位,為歷程展做準備。當天,新生和家長一起來到習齋A區參觀,通過各團隊準備的互動式活動,了解他們的理念及執行的歷程。學習歷程展不僅讓新生們認識團隊,看見書院所強調的自主學習,也藉此讓學長姐有機會鼓勵學弟妹參與其中。緊接著學習歷程展的,是師長和家長們的座談時間。通過書院長及家族導師的分享,讓家長們認識書院的課程活動,及其背後的教育理念。

晌午過後,眾人在明媚的陽光下迎來盛大的始業式。始業式作為書院生向書院許下承諾與正式加入書院的典禮,因此格外的慎重及重要。由八位家族導師分別帶領助手及新生入場後,典禮正式開始。首先由身兼力行House Master、七根鉚釘家族導師的歷史系主任王政文老師為大家進行祝禱,政文老師祈求天父引領書院生,在接受博雅教育的過程中,能找到希望和力量,勇於前進、突破遭遇的困難與挑戰。

接下來由詹家昌副校長致詞,副校長先讚許書院生們有決心挪出時間加入博雅書院,這是邁開往成功的一大步,並引用馬克斯.韋伯評價資本主義社會下「專家沒有靈魂」來提醒書院生,博雅書院成立的目的並非訓練專家,而是強化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素養下培養專業知識,避免陷入工具理性的追求。最後副校長勉勵書院生們,「不要想著要書院要花掉自己多少時間,而是要思考背後帶給自己什麼影響;是否可以走得更遠、更長,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高度去看待博雅教育。」

王崇名書院長致詞時,以小兒子到吳靜宜學姊的上典景觀實習的經驗,銜接博雅教育背後的價值:家庭教育、各級教育、大學教育、社會教育是一起努力的,重點是學生要願意跟著老師學習。更呼應詹副校長所言,學生們要逐漸忘記自己博雅生的身分,因為博雅教育不僅是大學期間在博雅書院所接受的,而是要終生學習、慢慢成為一個人的教育。

這次邀請到的貴賓,是1995年從東海景觀研究所畢業、三十多年來從事景觀專業規畫設計工作的吳靜宜學姊。靜宜學姊認為博雅書院是一個教學相長的地方,透過跟大家一起學習的體驗,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學姊也和書院生分享三「到」:說到、做到、感到。「說到」是要用同理心及觀察去理解他人,說服他人;「做到」是要堅持,透過意志力去實踐想法;「感到」,是看到春風化雨會感恩。靜宜學姊用生命經驗期勉書院生,要允許自己「浪費」,去探究、去犯錯、去愛錯,藉由不間斷地知識的累積和征服的挑戰,沉澱出自己生命中的重量。

「簽署博雅宣言」是始業式中最具象徵性的環節,書院生簽下宣言,許下一個承諾,不僅是對接受博雅教育的承諾,更是對自己大學四年、不論是在系上或是書院的期許。在博雅葉上寫下對未來的展望,由貼葉代表黏貼在承載了十五年書院生們理想的博雅樹上,蘊含著書院生一同茁壯的寓意,誠實以對自身,勇敢地面對各種艱難與挑戰。

接續是書院導師致詞,本次是由文攝家族導師—教研所巫博瀚老師代表。博瀚老師強調,這個巨大的時代,真實世界中許多問題都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的,而博雅書院的學習環境就是要跨領域加的對話機會,讓擅長發現問題的人文社會學生,與擅長解決問題的理工領域學生,共同在自主學習中驗證自身所學,培養「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提出現今須具備的四項能力—溝通、合作、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博瀚老師說:「每個人都是淺在的天才兒童,博雅的課程提供很多體驗、探索的活動,讓大家更能夠認識自己,找到天賦所在,讓天賦自由是博雅非常重要的使命。」

最後代表雅風致詞的,是第四屆榮譽畢業生莊承訓學長。學長以自身大學畢業後,從碩博士至就業的經驗,告訴學弟妹們博雅書院帶給自己的價值。博雅書院帶給承訓學長的,是在困難中不知不覺磨練出的耐心與毅力,還有其中的智慧,這些都是奠定日後成就的基礎。而書院的住宿學習,也帶給學長很長遠的幫助,「書院提供的氛圍和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習的習慣,共同學習的效益會延續到往後的人生,很難在校內期間的四年就被看見」。最後期許學弟妹,「不要只是當混口飯吃的人,要當個有靈魂的人。我們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農夫,播種灌溉耕耘,最後耐心等待收成。而書院可以幫助各位認識這片土壤適合種什麼樣的作物,好讓你能在未來打造自己的開心農場。最重要的,還是要由你自己來行動。」

  在典禮的最後,家族助手們帶領新生一起合唱院歌〈永遠的一家人〉,眾人跟著節奏搖擺,在歌聲中為這個典禮畫下一個溫馨的句點。

(撰文/第13屆化材系書院生 吳秉翰 校稿/江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