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期間】2021年03月08日(一)~2021年03月28日(日)
平日08:00~21:00 假日09:00~18:00
【展覽地點】東海大學圖書總館一樓主題展示區(面向櫃檯左側)
【展覽簡介】
這份自主方案學習計劃(APL)源自成員們對長者的尊敬及疏離的感受,進而期盼讓我們能有更深入了解年長者的成長背景與時代的機會。
心理學家Erikson曾說:「即使新陳代謝斡旋於身體衰變,人格始終掛心於我的存在與否。」據此,本計畫主要以質性訪談方法進行,透過訪談的過程,提供成員們對這些在人生道路上累積豐富經驗的前輩們,能多些深刻的互動及理解,並試圖檢視老年時期最重要的生命統整階段,蘊藏有多少滄桑、怨懟、時代背景下的困苦到現在的復原、和解或是豁然存在的觀念;更希望能在訪談過程中,協助自身反思自己的人生,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為其人生過程中的懊悔與不甘有了和解的力量。
最後,將訪談的逐字稿經由編碼、聚斂,彙編成長者的人生故事書,並策畫一場展覽,邀請所有的受訪長者及其家人、社區長輩、年輕朋友等人,共同參與這次展覽,希望能多少啟迪參與者心中與展覽生命故事的一些對話,進而有些反思;也期望能夠幫助走在低谷或正在迷茫的年輕朋友,對其人生能夠有更多的規劃與想法。
【成員訪談心得】
- 朱庭瑱
一開始認為訪談很容易,就是和長輩聊聊天,雖然一開始很陌生一定會緊張,不過久了應該就還好,加上自己也不是很內向的人,而且相較於嚴肅的訪談,人生敘事的訪談比較輕鬆,有點像閒話家常的感覺,事前準備的資料也不用太多,大多是引導爺爺奶奶話題,或是細問細節,因此對於訪談,我並沒有太過緊張,就只當作去和長輩們聊聊天而已。
和我一開始想像的一樣,和受訪者一開始的訪談有些緊張尷尬,但我沒想到會這麼尷尬,尤其我們是外來者,和受訪者一開始完全不認識,受訪者多少會有防衛心理,不願多說,或是看到我們在紀錄,深怕我們把他的故事寫下不好的一面,所以對於很多不堪,也只輕輕帶過,這其實讓我感到很挫折,因為我一開始的想像是,把受訪者的人生故事盡可能的完整描述,每個人的生命中必然都會遇到一些不堪與挫折,進而可以看出一個人對面對困境的反應,然後因應不同的反應,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塑造出不同的生命故事,而這些人生的高低起伏,也更加飽滿了每個人的生命,然而站在受訪的角度,受訪者希望我們可以寫出的他們人生中好的一面,留給後人懷念時,也比較有光彩,另一方面來說,他們可能也不想再回憶悲傷的過去,因為這些歷程對他們來說,說不定很痛苦。而這些矛盾,讓我在採訪過程中十分困擾與煎熬,因為我常常會覺得,是不是我問的方式不對,或是我還沒和受訪者建立一個信任關係,導致他們不願多談……
在我採訪的兩個受訪者中,他們共同的經歷是他們都曾經遭遇過很困苦的時期,在當時的社會下,他們出生平凡人家,也沒有好的學歷(國小畢業和國小只讀到三年級),但是從他們都想盡方法的存活下來,每天睡不到幾小時,靠著各種小買賣,或是早起貪黑的到工廠工作、用腳踏車提著大包小包的家庭代工材料,回家做貼補家用,同時我也看出他們對於逆境中挫折的容忍度很大,雖然在逆境之中,可能心裡多少有些覺得命運不公,但他們很快就重整旗鼓,咬牙面對挑戰,在他們晚年也的確都過得越來越好,現在當他們回憶起過往的困難,也很佩服當時的自己。從這裡我不禁想,當我們面對生的困難時,如果不單指著眼於當下時間點的困難,而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整個人生,就不會對當下面對的困難感到過份憂慮,或是陷入憂鬱而無法自拔,而這也是受訪者所教我面對人生困境的技巧。
- 陳妮君
並沒有把訪談這件事想得太複雜、嚴肅,以認識新朋友的輕鬆心態和爺爺奶奶聊天、話家常,心理上並沒有太多的壓力,一開始比較擔心沒辦法順利用台語和爺爺奶奶說話,後來實際訪談便覺得語言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剛好兩次訪談都滿幸運和爺爺奶奶很聊得來,比較大的問題便是有些時候不曉得如何讓爺爺奶奶能夠更深入地說出故事的細節,一開始內心會很著急,後來換個角度想,如果爺爺奶奶不願意多說,那就不要勉強,等爺爺奶奶準備好再聊聊也不遲。
原本不流利的台語說得更順口了(不過訪談結束又打回原狀了哈哈哈)認真說起來,訪談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我想是和爺爺奶奶相處時,看待事情的角度有所不同。聽完爺爺奶奶的故事,更能體會當時社會價值觀帶來的影響。
- 黃鈺涵
一開始我認為訪談是類似一問一答的形式,列出固定問題詢問爺奶的看法,讓他們回顧的同時分享給其他人,也讓年輕人可以去了解長輩們如何看待過去這一生,汲取一些經驗,不要浪費這些人們用親身的經歷換來的經驗談,可以少些迷惘及少走些路。
(但其實最後沒有訪問到他們如何實際解決一個問題或跨越一個困難的過程,因為他們所記得的,通常還是那個結果及稍為的跨過的過程,也由此可知事情還是結果論的)
剛開始不知道該如何開始話題、如何問問題、如何深入訪談下去、是否需要設定某些年代事件詢問等等...但是當多訪問幾次,有了經驗,也與組員、老師討論後,就可以慢慢去克服,比較能掌握節奏,一切都從嘗試開始。
訪談後,我看待生命變得更豁達,體會到其實面對困難沒那麼可怕--事情不一定都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一定有很多方式可以往前走,而每個人會面對到的問題都不一樣,這才塑造出每個人不同的模樣,所以沒必要去批評別人什麼。
另外,就是對爺奶這個年紀的長輩們的看法有所轉變,會敬重他們的閱歷及人生觀,不單純只視他們為「年紀較長者」,覺得他們無法溝通或是觀念很死板只為重複同樣的話題,也對自己奶奶了解更多,在過節聊天時有更多話題可以連結。
- 劉筱妮
一開始對訪談的想像,就是一個聊天的過程,就像在認識一個新的朋友一樣,因為好奇他的經歷、生活,所以不停的追問,想更加了解他的生命。
訪談過程中,我遇到無法直接和爺爺聯絡的問題,因此打了很多通電話到爺爺家裡,導致他的家人覺得被打擾。起初覺得很失落,畢竟我也不想打擾他的家人,後來也覺得自己應該要先想清楚,並且更冷靜的面對這件事情,但就根本上來說,如果下次要找受訪者時,還是要以好聯繫的受訪者為主,要回訪也較方便。
其實每一次的訪談我都很期待,好像要去尋寶,挖掘寶藏一樣。雖然團隊初期,曾經懷疑過訪談出來的內容會不會缺乏可看性,沒甚麼精彩的地方,但是即便平凡,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最後,如何用穩定的心態,看待生命的不如意,是值得思考的。
- 羅大昱
一開始認為訪談是寫人物傳記之類的事吧。不僅僅是好聽的故事,還有人物的成長的社會歷史背景。
最早的時候我覺得事先要去了解一下長輩們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感覺那樣會比較好進入他們的對話,能夠聊得起來。但是到了後來真的開始訪談,似乎也就沒有太把這個當回事了,(當然有的老人對於歷史會講得很清楚)就讓很健談的長輩們自己滔滔不絕地講下去吧!
所以後來我只是引導他們去說出一些有趣或是重要的事情,或是幫他們釐清思緒一起思考,亦或者用一些眼神或言語上的鼓勵,讓他們在一些欲言又止的話題上有勇氣把話講出來。
總之,訪談中長輩們是講述者,我們主要是聆聽者和陪伴者的角色。
從不敢和長輩聊天,到提出採訪的建議,自己家的長輩們第一時間是驚訝的,但是很爽快地答應了。那時候我也很緊張,因為對我來說事第一次問這種事。但是真的開始採訪以後,在長輩們滔滔不絕的講述中,緊張就慢慢被笑聲和思考取代,我也慢慢融入其中,那時候想的比較多的事怎麼去得到想要的資訊。於是後來就主動向長輩們提問,聆聽的過程中偶爾發表意見,感覺收穫很多,內心很踏實。
訪談本身就是一種學到——第一次骨氣勇氣了解長輩的過去,和長輩聊這麼深入的話題,打破了“長輩只是長輩”的印象,發掘他們一路上的成長经历,他們也經歷過我們這個年紀,他們生活在我們鮮少了解的過去,這方面是很震撼的。
過程中增加了對長輩的理解和聯結,也由衷佩服他們面對人生的勇氣。而長輩能夠獲得兒孫們的聆聽也很開心,訪談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很快樂的事情。
訪談得到的故事是另一種學到——從長輩的成長背景,看到歷史脈絡和個人脈絡的交織,了解到一個人為了生活下去而激發出的潛能與韌性,對於我來說是非常有啟發的,而這也鼓勵我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